白刃文集/第七卷 散文

回归篇

饱含热泪,喜迎香港回归

风平浪静,??
  碧海近黄昏,??
    遥望山峦树影,??
    俯视水花波纹。??
    回首百年往事,??
    不由心潮滚滚。??

    恶魔四处伸手,??
    海盗来自英伦,??
    依仗坚船利炮,??
    发动鸦片战争!??
      运来烟土麻醉品,??
    毒害中国人民。??

    可恨满清王朝,??
    昏庸腐朽无能,??
      残酷镇压老百姓,??
      奴颜婢膝对洋人。??
      金瓯残缺山河破,??
    任凭列强瓜分。??

    亿万志士猛醒,??
    推翻封建朝廷!??
      前仆后继洒热血,??
    战胜外敌入侵!??
    搬倒三座大山,??
      奴隶翻身做主人。??

      更喜今朝好年景,??
      百花怒放喜临门,??
    洗雪国仇家恨,??
    香港归向娘亲。??
      北京发出新号令,??
    跨世纪向前迈进!

    6月25日下午,集美号轮船离开厦门港,沿着金门大担西侧,通过台湾海峡南下,鼓浪屿海角高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石像,对岸陈嘉庚先生亲手创建的厦门大学楼群,逐渐在视线中消逝。经过几小时航行,接近东山岛海外,我爬到上层甲板,环顾周围景色,眺望西天边的残阳霞光,红的似火;观看海岸上的山峦树影,灯塔渔村;俯视海面平静如镜,水不扬波;不由心头起伏,思潮汹涌!想起一百四十年前,英国海盗运来大批毒品,用大炮轰开闭关自守的满清王朝,占香港,攻广州,陷厦门,夺上海,直迫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腐败清庭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任凭列强宰割瓜分!中国人民变成牛马,受尽压迫欺凌!幸亏爱国志士奋起抵抗,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坚决打击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迫使英国殖民者不得不归还霸占一百多年的香港。想到这里,心情激动,回到船舱,来了诗兴,记下上面那首歪诗。
    厦门到香港这条水路,我已经走过三次。
    首次是1937年春天,从菲律宾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二次是1938年夏天,从福建去延安,绕道香港北上。三次是1982年夏天去菲律宾探亲。这第四次是应香港亲友的邀请;去香港看热闹。前后四次,相隔六十年,海景依旧,心境大不相同。
    观看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是百年不遇一生难逢的良机,怎么不令我感动万分呢?八十年代初,中英谈判香港回归,我正在香港,目睹港英当局种种表演,真是令人气愤。英国把香港当成他们女王皇冠上的宝石,当成会下金蛋的老母鸡。一百多年来,英国通过香港压榨中国人民的血汗,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简直无法计算!他们梦想继续其殖民统治,玩弄花招,制造舆论。首先叫“三个条约有效论”(即割让香港的《南京条约》、强占南九龙的《北京条约》和租借新界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哉?对英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于是港英玩弄新花招,提出“以主权换治权”,说中国缺乏现代化管理人才,收回主权后还要港督全班人马继续统治,跟着又打出“经济牌”,制造金融混乱,港币暴跌,市场抢购……末任港督彭定康使出老牌帝国主义让殖民地独立前的卑鄙伎俩,大搞所谓“民主化”,搞直接选举,勾结反共专家李柱铭之流,违背中英协议的“基本法”,窃取立法局的多数席位,妄图造成没有港督的英国统治,李柱铭为他的老主人大喊大叫,还专门跑到美国去游说……中国政府和香港人民看穿他们的西洋镜,坚决按“基本法”办事。英国政府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得按时于1997年6月30日移交。
    第二天上午,轮船在九龙祖敦道码头靠岸,我们乘车到香港北角。休息一天,逢星期六公休,天气晴朗,外甥架车带我们去参观赤?角新机场,小车通过西部新修的第三条海底隧道,上了青马大桥,这是通过几个小岛在“海中筑起”的长桥,桥身宽敞漂亮,是用大量金钱架起来的。由于新机场是跨“九七”的庞大工程,要花掉上千亿港元,必然会给接管后的特区政府留下沉重的财政负担。明眼人心知肚明,这是英殖民主义者临走前,再为英国资本家大捞一票!彭定康为公务员大量加薪,想大搞社会福利和民主化,表面上为港人办好事,实际上是给未来的特区政府制造困难。中国政府当然不会任其胡作非为,特别对赤?v角新机场不断追加预算坚决反对,经过讨价还价,反复商讨,最后才达成协议。
    新机场尚未完工,来参观青马大桥的旅游者已经不少,人们只能在工地外面和在一个新筑起的高台上眺望。我们在小车行进中拍了许多照片,又在新机场外停车摄影,眼下沿青马大桥及离岛还是一片片山坡荒地,只建起少量楼房,但可以想象到新机场完工和铁路通车之后,不用几年,这一带将出现一片繁华的商场,一处处高楼大厦。
    次日,我们应朋友之约,到湾仔参观新建的会议展览中心,这是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场地,里面正忙着布置,我们只能看到雄伟的外观。中午,我们走到附近一家自助餐馆吃饭,里面挤满了各种肤色的食客。朋友说,他们绝大多数是新闻记者。为了报导香港回归,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的新闻从业人员达八千多人,比历届奥运会的记者还多,可以说是破记录的活动。早在一年前,各大小旅社就订出房间,还有许多游客想来参观,尽管香港的旅社提高房价,普通房间每日三百美元,而且起码要预订三天,还是家家客满。
    天公不作美,交接仪式前后连天阴雨,大雨小雨,淅淅沥沥,不停地下,似乎为了洗雪百年耻辱,冲刷殖民者留下的污泥浊水。港岛上空阴阴沉沉,好像殖民者无可奈何的面孔。我曾在电视上看见末任港督彭定康,在中环天马舰兵营,举行英军撤退仪式讲话时,那忧郁的神情和低沉的声调。我还看到他的夫人和女公子们的表情,特别是那个在香港长大的小女儿,还流下眼泪哭了。
    6月30日,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率中国代表团从北京飞到深圳,又乘飞机来香港,各界代表冒雨到启德机场欢迎。当天晚上,会议展览中心人头涌动,嘉宾济济一堂,全都伸长脖子仰望,台上一边是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国政府代表团,一边是以查尔斯亲王为首包括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英国代表团,两国首脑礼貌地致辞讲完话,场上奏起两国国歌,在乐曲声中,英国的米字旗徐徐下降,由一个英国军人叠收起来;中国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在会场上空飘扬。此时此刻,会场上千万双眼睛兴奋地望着台上,飘着五星红旗一边个个面露笑容,降下米字旗一侧人人垂头丧气。这标志着旧香港的结束,新香港的诞生。第一任特区首长董建华和第一届特区政府主要官员宣誓就职的时候,会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晚上,香港上空升起五彩缤纷的礼花,维多利亚海面漂过千姿百态灯光组成的游船,海峡两岸拥挤着千千万万观众,欢呼笑声与礼花爆响齐鸣,随着脚下的潮水流向远方。
    此时此刻,地球上亿万双眼睛盯着电视机上的荧光屏,亿万只耳朵倾听着收音机,和平善良的人民,都为这伟大的日子欢欣鼓舞。全世界炎黄子孙无不心情振奋,该有多少人流出喜悦的泪水?
    此时此刻,在深圳河那边,从天山南北到西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珠江畔,从波涛汹涌的黄河到滚滚奔腾的长江,大地充满着歌声舞曲,天空闪耀着礼花焰火,到处都是狂欢的人群。千百万先烈为之奋斗的目标,十二亿人民多年的愿望,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实现了!
    格外令人兴奋的是人民解放军开进香港。6月30日驻港部队,在深圳人民载歌载舞,掌声的欢送下,战士们排列成行,端坐在敞篷卡车上,个个英姿勃勃,冒着阵阵的大雨,从文锦渡,从落马洲,在7月1日零时起,一车车开进九龙新界,受到香港人民热烈欢迎。许多同胞打着雨伞淋着大雨欢呼。作为一个归国华侨,一个解放军老兵,能亲眼看到这盛况,禁不住热泪盈眶,喜迎香港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1998年元月北京  
(《海内与海外》)

愿《镜报》成为“文化沙漠”中的甘泉

    《镜报》是我在香港新交的老朋友。说新交,因为认识它才四年多;说老朋友,因为它创刊五年,我们来往颇多,在出版六十期的《镜报》中,刊载了我写的文章近二十篇,几乎每三期就有一篇,在国内外发表我的作品的期刊中,要算是最多的了。
    一九七八年春天,全国侨联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我和徐四民先生同住一个招待所,在一起开会。徐先生向我索稿,我抽了几个晚上,为《镜报》写了第一篇文章——《〈兵临城下〉风风雨雨二十年》。以后又写了《怀念第二故乡——南洋》,连载了一年多,这是长篇小说《南洋流浪儿》的前身。坦率说,这部长篇的诞生,《镜报》是“催生婆”,因为当时我正忙于写别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在《镜报》上连载,我不会抽空断断续续写完,也许永远只是一部“腹稿”,所以这部书能写成和出版,应该感谢《镜报》诸位先生。
    从海外回国的人,都想知道一些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人的情况,了解他们对祖国现代化的想法。然而在内地,很少有机会阅读香港的报刊,当我每次接到《镜报》,都以喜悦的心情从头阅读。我觉得它办的不错,颇有特色,立论公正,关心国家建设,关心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的生活,因此能得到海内外人士的支持和爱护。
    三十年代我在香港住过,也曾为这里的报纸写过文章,当时香港的报刊屈指可数。离开四十多年后,重新来到香港,外貌起了很大的变化,高楼林立,人口膨胀,汽车密集,熙熙攘攘,满耳噪音,是个名符其实的闹市!从报摊上看,报纸刊物的种类也多得惊人,据说有几百种。电影院几十家,电视台每日播映达二十小时……然而刚到这里,就听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开始不大理解,住了几个月,慢慢明白了,原来这里的一切文学艺术,都已经商业化了,为了赚钱,什么都不顾,电影最为明显,色情、恐怖、打斗、鬼魅迷信和庸俗低级趣味的闹剧,充斥各电影院,偶尔出现一两部文艺片,真是凤毛麟角。
    常常听说,香港人工作紧张,生活紧张,下班之后,脑力工作者想休息脑子,寻找官能刺激;体力劳动者,想舒展筋骨,恢复疲劳,都不愿看什么文艺的东西。其实并不尽然,我刚到香港十几天,应邀去看了香港中乐团演出,多数节目是新编的民乐,插唱用古诗谱写的歌曲,大会堂音乐厅座无虚席,据说几场票早就卖光了。最耐人寻味的是那本节目单的封面,印了个满页的“艺”字,似乎对那些把文学艺术当成“钱”的商人进行挑战。可见“沙漠”中还有绿洲。
    诚然,制片商、电视台老板、出版家们,不能做赔本生意,他们的制品需要成本,必须取得利润。但是既然以艺术作商品,究竟和普通商品不同,应该有点艺术良心,有点社会责任。观众走进影院,看了凶杀、鬼魅、色情、庸俗趣味等等画面,感官上受刺激,心灵上受到潜移默化,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报纸上每天报导抢劫、凶杀和道德堕落的新闻,触目惊心!色情行业中出现了“鱼蛋档”,并非为生活所迫的未成年少女(其中不少女学生),为了满足金钱和官能刺激的欲望,被引诱去当“鱼蛋妹”。这些现象能说和影视及其他传播媒介,大量宣传色情、凶杀、抢劫、贩毒无关吗?
    正因为这样,《镜报》能在香港出刊六十期,实是难能可贵,说明它受到广大读者和有识人士的支持。如果“文化沙漠”上有绿洲,我相信在编辑先生们的努力下,《镜报》会逐渐成了绿洲中一汪清彻照人的甘泉!

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二日于香港  
(香港《镜报》)       

抚今思昔话香港

    今年7月1日0时起,中国的五星红旗将要代替英国的米字旗,在香港上空飘扬。收复香港主权,结束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洗刷中华民族150年来的耻辱,标志着中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取得又一辉煌胜利!作为一个归国华侨、解放军的老兵,兴奋之余,忆想往事,禁不住想说点心里话。

一、1937年春,日寇侵华,国难当头,浓雾弥漫维多利亚港

    1937年春天,我乘美国大来公司的总统船,离开马尼拉湾,一路风平浪静到香港。天刚亮,浓雾笼罩着太平山,港岛和九龙隐没在雾海里,轮船在维多利亚港外抛锚,旅客纷纷走出舱房,站在甲板上了望。
    我倚着栏杆,望着海上点点渔火,看着街市里朦胧灯光,听着大小轮船上敲起叮叮咚咚的警钟,不由心潮澎湃。想起日寇铁蹄已踏过长城,正在平津田野里横冲直撞;想起祖国的危难和个人前途,深深感到痛苦与惆怅。
    浓雾渐渐消散,轮船徐徐驶进港湾。海中十几条舢板,从四面八方围靠过来。轮船上头二等舱的鬼佬(指白人)们,从高层甲板上扔下铜板和银角,舢板上赤膊的孩子们纷纷纵身跳入水中,迅速抓住海水里漂沉的硬币,钻出水面摇晃着手中的猎物,逗得洋人们嘻嘻哈哈笑。尤其是那些鬼婆和洋娃娃,更是开心地大喊大叫,接着又投下一个个硬币。看到这样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船靠码头上岸,我投宿一家福建人开的小客栈,房中只能容下一桌一床,没有卫生间,木板隔开的薄墙,邻室有点动静都能听见。这种小客栈在中环码头附近比比皆是。沿海是一排排小店铺。最宽敞的商场,要数永安公司和先施公司,也只是四五层的高楼,住了几天才知道,香港和九龙的商店和民居,大多数是四五层的楼房,房内没有洗手间,公共厕所设在天台上,棚屋里放着马桶,每天拂晓由环卫工人背着粪桶上去掏粪。难怪港英当局最怕环卫工人罢工,把香港变为臭港。

二、40多年后,沧桑巨变,经济起飞,东方明珠大放异彩

    次年夏天,抗日战争扩及半壁河山,北国烽火连天,淞沪沦陷,南京大屠杀,厦门失守,日舰经常炮击沿海城市,日机每天轰炸广州,大批难民逃到香港。
    我从福建去延安,陆路不通,乘船经香港北上,作了短暂逗留。大街小巷挤满了难民,许多人家露宿街头。然而酒楼上和夜总会里依然灯红酒绿,舞曲歌声通宵达旦。路过民居楼外,时常听见屋里噼里啪啦的麻将声。心里不由涌起两句古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到延安以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历了建国后不断的政治运动,长期与海外隔绝,脑子里的香港还是30年代的老样子。直到1981年冬天去菲律宾探亲,才发现香港起了巨大的变化。
    由深圳过罗湖桥,坐火车去九龙,从车窗外望,看到沿途山岭海湾依旧,水田农舍不见了,变成一片片高楼大厦、一处处热闹街市。出火车站,乘中旅社的小车,通过海底隧道,经铜锣湾到北角,住进侨冠大厦24层的华丰国货公司招待所。三居室的单元房装修得很漂亮,地毯、空调、电视、电话、热水器……一应俱全,舒适方便,和当年的小客栈比较,简直是天上地下。
    侨冠大厦地处北角闹市,面临英皇道。有轨电车从拂晓到深夜来回奔跑,大小汽车川流不息,街上熙熙攘攘,附近建筑工地的打桩机不停地轰鸣,所幸高楼上还算安静。凭窗眺望,北面是维多利亚港湾,对岸启德机场相隔几分钟就有飞机起落,海中水翼船穿梭飞驰,大轮船小汽艇来来去去。东面的太古城、筲箕湾一带,当年全是荒滩秃岭。现今大厦成群,变为热闹的街市。
    走遍港岛和九龙,满目是港人所谓的“石屎森林”,到处是各式商店,看不见矮屋平房,只留下少数二战后的“唐楼”,也不断在拆毁改建。当年住过小客栈的中环,各国银行云集,构成金融区,已成为这个工商业大都会的心脏。
    30年代的香港,只是一个转口贸易商埠,人口不过100万,市容和解放前的广州差不多,商业不及上海繁荣。80年代的香港,人口猛增到500万(现在是600万),经济起飞,工商业繁荣,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交通贸易中心和购物天堂,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得到“东方明珠”的称号。

三、中英谈判期间,港英当局翻云覆雨,妄图继续其殖民统治

    我在香港期间,正遇上中英谈判香港回归,举世瞩目,香港同胞更为关注。
    英国把香港看成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妄想1997年后继续其殖民统治,在与我国谈判香港前途问题时,高唱“三个条约有效论”。所谓三个条约,即割让香港岛的《南京条约》、强占南九龙的《北京条约》和租借新界99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方妄想坚持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当然遭到我方强烈反对。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针对她说的中国收回香港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外号“铁娘子”的女首相碰了一鼻子灰,沮丧地走出人民大会堂,不小心在石阶下跌了一跤。
    接着,港英当局大造舆论,说什么中国缺乏现代化管理人才与经验,港人也不能治港;中国收回主权以后,必须让港督原班人马管理下去,或者订新租约,或者聘任英人主管。不然资本家带着资金跑掉,工厂商店关门大吉,香港将失去金融中心的地位,留下许多高楼大厦和几百万劳动者,将成为中国政府的包袱!
    这种假借民意,以“主权换治权”的企图当然不会得逞,于是英方又打出了“经济牌”。有天我到超级市场购物,发现货架上和橱窗里的烟酒全不见了,食物也大量减少,走了几个超级市场都是一样景象。心里很奇怪,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港府加税加价风引起的。这一年公用事业的铁道、地铁、轮渡、巴士、电灯、电话、煤气……不断加价,带动各行各业加价,促使百物飞涨。特别是传言烟酒要成倍加税,一夜之间所有超市满台满柜的烟酒被抢购一空。在加价风的猛刮下,港英当局放任投机财团在金融和股票市场上兴风作浪,造成美元黄金猛涨,港币暴跌,股票狂泻,物价上升!香港市民叫苦不迭,害怕港币变成草纸,纷纷上街抢购。英国政府将自己造成的局面,说成“问题在于香港前景不明”,企图将责任转嫁给中国政府。
    香港报刊上还出现许多奇谈怪论,英国高官公然发表声明,说什么“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指责为殖民主义”,“英国从未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只是关心香港居民的利益”;还说“如果不是香港地位特殊……那她若干年前已经独立了,就成为另一个新加坡了”。读到这些厚颜无耻的欺世之谈,实在令人气愤!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海盗凶恶、奸诈的嘴脸,又毕露在世人眼前。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竟用新加坡独立的例子,挑拨香港同胞对祖国的感情,暗示香港可以独立。这哪里是关心香港居民的利益?简直是千方百计要制造混乱和分裂,好继续其殖民统治。
四、告别屈辱,扫除障碍,港胞满怀信心,盼望早回祖国怀抱
    香港的居民98%是中国人,主要是讲粤语的广东人,其次潮州人,闽南人和上海人也为数不少。粤语是通用语言,官场上、学校里、商业文件用英文或中英文并用,普通话一般人都能听懂,只是讲不好。香港即将回归,不少公务员和市民,积极学讲普通话,有些和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也跟着学起来。
    原先,香港市民只有百十万,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一些资本家和科技人员去了香港,还有不少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入香港。随着国内不断的政治运动,特别是3年困难时期,广东、福建沿海的老百姓,大批拥进香港。香港经济起飞,建筑业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港英当局对进入新界的偷渡客,一律发给身份证。加上两地生活水平悬殊,吸引更多内地人向往香港,20年中,香港人口膨胀了四五倍。
    80年代初,中英谈判香港问题,报刊上沸沸扬扬,各阶层议论纷纷。尽管众说不一,政治色彩各异,但对收回香港主权,谁也不敢公然反对,谁也不肯背不爱祖国的黑锅。
    我曾和香港的亲友与同学们闲聊,访问过从内地外流的人士,窥见各人的心态。他们中有香港老居民,有解放后从内地出去定居的,有文革后申请出国探亲者,也有偷渡客……,有资本家、公务员、文化人、公司职员、打工仔、小商贩……,他们对香港的前途都很关心,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很感兴趣。但信心不足,怀疑“共产党政策多变”,资本家怕共产,知识分子怕不自由,有政治历史问题的怕算老账,打工仔怕穷过渡……有位老同学,30年代到香港谋生,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发展成几个工厂几千万财产的资本家。他特地请我去吃饭,忧心忡忡地谈了两小时,怕收回主权后我们管理不好,怕将内地的一套搬到香港去,提出最好仍由英国人管理,还说最好不要进驻解放军,不要升五星红旗,否则外国资本家不敢来投资。我对他说,国旗是主权的象征,不能不升;解放军是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卫士,不能不来;至于管理问题,不是港人治港吗?有个亲戚是市政局的公务员,说他周围几个同事申请移民加拿大,自己心里很矛盾。有个福建同乡说,他在香港地盘打工,一天的工资比在老家当干部一个月挣的还多,害怕回归后没有这等好事……有些反共报刊和别有用心的人,把1997年说成“大限”,竭力煽风点火,挑拨离间,闹得人心惶惶。港英当局大开绿灯,放宽移居外国和加入英籍的限制,造成一股移民潮!
    中英谈判一波三折,经过马拉松式的二十几轮会谈,英国看到中国政府态度坚决,只得改变顽固立场,于1984年12月18日,与我方签署关于归还香港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根据《联合声明》的承诺,吸收香港知名人士共同协商,经过5年多细心研究,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联合声明》与《基本法》保证了回归前的平稳过渡,提高了港人的信心。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建设的大发展,国民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长,香港同胞的信心不断提高,盼着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近年来我多次去香港,发现港人的心态和10年前大不相同。亲友们见面高兴地谈论今年的回归。都以能洗雪百年国耻,堂堂正正做一个中国公民,而感到自豪,更为能亲历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庆典,感到十分荣幸。10年前移民国外的许多港人,开始回流。曾经预言临近1997年资本家会抽走资金、外商不敢来港投资、楼房会大跌价的人,相逢时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事实给了预言家一记响亮的耳朵,外资争相涌入香港,楼价不断上升。我那位主张不升五星红旗的老同学,来个180度的大转变,拿出一笔巨款给国内作文学基金。我那位公务员亲戚,看见移民加拿大的同事事业不顺心,生活比较紧张,庆幸当年没有随大流出走。
五、佳期临近,炎黄子孙衷心祝福、热烈欢庆全民族盛大节日
    老牌殖民主义的英国决不甘心痛痛快快地归还香港。末代港督彭定康采取他的祖先从印度撤退时的老把戏,设计了一系列阻挠中国顺利接管的阴谋。政治方面,推出所谓“政改方案”,搞直接选举,安排亲英人士和反共民主派控制市政和立法两局的议席,妄图在1997年以后,实现没有英国人的英国统治。经济方面,尽可能从香港掠夺更多的财富,尽量花光港府的财政积蓄,留下大堆债务让未来特区政府背包袱。总之,英国殖民主义者对香港的回归,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既心疼又怀恨。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耍了种种花招,想给你留下一个政治上管不了、经济上管不好的烂摊子!
    彭定康违反中英达成协议的倒行逆施,理所当然要受到中国政府的反对,遭到香港爱国同胞和全世界正义人士的唾弃。中国政府严正声明,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是中国的内政,凡是违背《基本法》的一切规定,将随殖民主义者灰溜溜离开香港而抛进垃圾堆!
    香港回归的好日子,又是中国共产党76周年诞辰。这双喜临门的一天越来越近了。12亿中国人民盼着这一天,全世界炎黄子孙盼着这一天。人们将怀着加倍的激情和自豪感,衷心祝福、热烈欢庆这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

1997年5月写于北京?? 
(《中华魂》七月号)附记:小标题是编者加的。 

香港起飞靠什么

    1937年春天,我从菲律宾回国,次年夏天从福建去延安,两次途经香港,曾作短时间的停留。那时候的香港是个转口贸易商埠,人口只有百十万,楼高不过四五层,市面和广州差不多,商业不如上海繁荣。1981年我去菲律宾探亲,无意中在香港滞留了一年多,使我有机会目睹港人的生活,了解香港的历史,熟悉各方面的一些情况。
    八十年代的香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猛增到五百多万(现在是六百万),从半山到海边,到处是一片片几十层的高楼(港人叫石屎森林),布满了港岛和九龙。维多利亚港中修了连接两岸的海底隧道,地铁火车和汽车日夜在海底奔流,海面上水翼船穿梭来往,启德机场的班机频频起飞降落,几十座天桥横跨在狭窄的街道上,大小汽车川流不息,大街小巷熙熙攘攘,逢星期天,从空中高楼下到地面的人群,更是拥挤不堪。
    六十年前,香港的商店集中在中环和尖沙咀周围。港岛东区的北角、铡鱼涌、筲箕湾、柴湾沿海,九龙的沙田、筌湾、屯门等地,不是荒滩野岭,就是农田渔村,如今都出现成群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街市。昔日宽阔的维多利亚港湾变狭了,两岸的海滩被新填地吞食掉,观塘一带成了工业区,太古船坞改建成豪华的商场。港岛半山、九龙的窝打老道、蟠龙半岛等地方,筑起一栋栋别墅,一座座高级楼房,成为富商巨贾的安乐窝。
    工商业繁荣与人口猛增,刺激了建筑业的大发展,香港许多大亨,几乎都从房地产生意发了大财。建筑业长盛不衰,每年增添一处处高楼群,山被削平,海被填充,农田不见了,低楼矮屋拆光了,连巴掌大的空地也利用上,造成尺土寸金,远离市区的山头海角,都变成房地产商的聚宝盆。
    最近几年我多次去香港,每次均能看到一些新落成的工程、新建造的商城。东区走廊完工后,缓解了铜锣湾至太古城间交通拥挤,东区海底隧道的修建,分流了湾仔与尖沙咀海隧堵塞的车辆,使地铁火车在港岛与九龙两地环行。目前正耗费巨资,在海上架设一道长桥通一小岛,在那里建筑新机场。
    今日的香港,已经成为远东的金融中心、交通贸易中心、各国游客的购物天堂,成为亚洲经济腾飞的四小龙之一,成为世界典型的大都会。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有的东西,香港几乎全有。
    我常想,英国占领香港一百多年,为什么到近三十年才出现这样繁荣?经济起飞靠什么?港英当局和某些人把功劳归于殖民者统治有术,管理有方等因素。果如此,人们不禁要问,从鸦片战争到二战以后一个多世纪,不也是英国人在统治管理吗?怎么香港经济不起飞呢?英国本土的经济怎么也停滞不前呢?
    依我看,香港的城市管理、市政建设都搞得不错。二战后国际上高科技发展,东南亚华人和各国的投资,对香港经济起飞都起了一定作用。但主要因素是靠中国内地,靠中国人!
    香港六百万人口,95%以上是中国人,大多数来自内地,成为建设香港的劳动大军。就是这些新生力量,结合原来的香港老居民共同拼搏,为香港经济起飞立下汗马功劳!

1997年春写于北京??      
(同年2月22日刊于《光明日报》)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与外甥蔡謦伟在青马大桥
香港回归期间作者夫妇与表妹卢红娟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