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篇小说目录

第 十七 章 避祸定计
第 十八 章 深夜反击
第 十九 章 双管齐下
第 二十 章 狼狈为奸
第二十一章 大闹武术馆
第二十二章 明争暗斗
第二十三章 黑虎岭
第二十四章 绑架美人
第二十五章 顺手牵羊
第二十六章 丑戏与闹剧
第二十七章 蛛丝马迹 
第二十八章 顺藤摸瓜 
第二十九章 夜闯虎穴 
第 三十 章 揭穿阴谋 
第三十一章 智擒焦天豹
第三十二章 大团圆 

第  一  章 九曲莲花山
第  二  章 龙家小蚯蚓
第  三  章 梅园三结义
第  四  章 血染藏春楼
第  五  章 修炼隐身术
第  六  章 原形毕露
第  七  章 上山访师
第  八  章 脱胎换骨
第  九  章 下山奇遇
第  十  章 草屋斗蟊贼
第 十一 章 怪人怪事
第 十二 章 救人人救
第 十三 章 捉奸的风波
第 十四 章 黑龙潭的秘密
第 十五 章 活捉“龙神”
第 十六 章 种瓜得豆

谁是敌人
小周也要当英雄

手  表
三秃的冤仇
生死一条心
太阳医生
为着要活下去
孔老先生
吴国荣
神枪手
阳春十月
老樵夫的故事

为白刃同志的短篇集写几句话

丁 玲

    一九五二年年初,我读过白刃同志的《糖衣炮弹》(剧本)。三月间我去苏联参加果戈里一百年诞生纪念会,把登载它的杂志带去给了柳芭,柳芭如获至宝地接过了杂志。过几天她见到我,再三称赞,说一定要把它译成俄文,并且叮嘱我,不要把剧本再给别人了。后来她是否翻译了,我不清楚,但她对剧本非常欣悦的神气,我至今还记得。柳芭是第一个俄文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译者,她的全名是:波兹列耶娃·柳芭。她以前翻译过《会真记》,对中国文学非常熟悉。甚至,如果说她有偏向的话,那么,她是鲁迅派。近来听说她已逝世了。她是苏联人,但不一定是修正主义者。她对中国、对中国文学是非常热爱的。去年夏天我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重版前言时,本来提到她的名字,后来为了众所周知的缘故,又抹去了。现在为了在白刃同志的书前写几个字,又想到了她。还是提一下,我想这不应该成为问题的。
    一九五五年的秋天,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到底为了什么原因在我头上开了刀,暴风雨式的给我加了许多罪名,我落得孤身一人成天在家写检讨。检讨写完了,我要求随人大代表们去山东视察,那时我是山东省选出的人大代表,但没有被我所在的单位批准。我搁下一切创作,(那时正在写《在严寒的日子里》)静候裁决。可是我将如何度过这耿耿白天和漫漫长夜呢? 还是下乡去,参加农村的高级社运动去,这是旁人无法阻挠的,不管这时已经酝酿在全国文艺界党内传达、揭发“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报告和会议,已经有人在向党外、国外人士,危言耸听地渲染“丁陈反党集团”事件。也不知道我的前途、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面临岌岌可危的时候,我决定到北京西郊的一个村子“体验生活”去了。就在这四周都是陌生人、自己心里充满了不安时,我在乡下遇到了白刃同志。究竟我们是怎么恰巧遇在一起的,我已经忘了。总之,我们一道采访,同在一对顽固的老农家里做思想工作,同在一群男女青年中劳动,一同听取区社干部介绍情况,同模范人物谈经验,甚至在伙房里各人舀了半碗菜,端着饭碗吃饭的时候,我记得都同白刃同志在一块。在短短的时间里,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乱说话的稳重的青年,是一个很会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这一个时期,他成了我的向导,带着我工作。我们没有交谈过一句彼此的经历,都是存在一种由于客观条件形成的拘谨。但我很感谢他,我们相处只有五六天,现在我也忘记了当时我怎么又回来了。他是在我走时也离开了村子,或者住得较长呢? 总之,我们相处时间不长,对他的了解不多,但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在困难之中,在壁垒森严、四处都会遇到白眼的时候,唯一投过来的以平等相待的、同志的温暖是不会忘却的。
    以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同白刃同志、同其他同志全都音讯隔绝。白刃同志在我这波折的一生中,只是不足重轻的偶尔相识,一闪即过的影子而已。一九六二年,我们在北大荒农场时,陈明带一个业余宣传队到县里参加会演,他回来告诉我,看到《兵临城下》的演出,他很赞许这个戏。我懂得我不一定有看这个戏的机会,便找了这个剧本来读。我觉得白刃同志是一个有才能的剧作者,很为他写出这个剧本、又得以上演而庆幸。去年我在北京才又见到他,引起了一些往事的回忆,我才知道他多年来工作也不顺利。不过,我见到、听到这种境遇的人太多了,我为自己的遭遇已经弄得有些麻木,好像我的精力已经照顾不了太多的事了。
    今年我住医院手术后,读了白刃同志五十年代出版的几本短篇集,给我很多愉快。许多我熟悉的人物,我熟悉的地方都来到我的眼前。那些在我生活的记忆里留下的美丽的影子,我来不及写的,或者我不能写的,在白刃同志的笔下出现了。他写了许多平常人的不平常的事,他写了革命战争时代的各种各样的英雄。没有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仗是打不赢的,天下是夺不过来的。白刃同志是跟着我们部队在战火中滚过来的,他对那些连长、班长、指导员、小司号员、通讯员、卫生员,对土地改革后的翻身农民,对俘虏过来的解放战士…… 都非常熟悉,写得逼真,写得自然,写得感人。新中国建立后,白刃同志又奔走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参加生产建设和水利工程,同老干部、民兵、转业战士依然亲如一家。他的剧本写得好 ,是因为他长期深入工农兵,经常写报告文学、写小说,具备了训练有素的基本功,几十年来他写了很多反映人民革命的作品,是一个有成绩、有根底的我们部队出身的作家,是一个有希望的作家。我读这些短篇时,想到他尽管遭受过曲折,但仍孜孜于写作,写出了成绩,他不愧是我们党、我们解放军培养出来的一个坚强的、值得爱护和尊敬的文艺战士。
    白刃同志虽然写得很多,其中有不少是有分量的作品,但在文坛上、在批评界,仿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适当的重视。我由白刃同志想到其他一些同志,似乎也是这样。当我看到一些海外华人的作品,并欣赏他们的成就时,这种想法就更明显。去年有一位老同志,他也是从抗日战争开始跟着我们部队滚过来的,曾对我说:“我已经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了,短篇还不在内,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反响,究竟是好是坏,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听不到一点声音,真是寂寞。文坛这种情况,如何能鼓舞人呢? 好像我们写兵的,写人民革命战争的都可以搁笔了。……”我听了这些话,一时很难回答,只觉心头压了一块大石头。像白刃同志,像对我发表感慨的那位同志,不仅是一个两个,而是有一大批。这些同志从十几岁就参加部队,千里迢迢投奔革命,在部队里当一个小通讯员,当一名文书,当一个普通文工团员,在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文艺路线指引下,深入工农兵,提高文化,艰苦创作,从写黑板报、写总结、写通讯而写小说、剧本,写出了成绩。他们随着我们的革命而久经考验,他们爱党、爱人民,对党、对人民有骨肉深情,他们是党和人民的财富。他们有些人得到组织上的信任和关注,很多人成了文化部、文化局、文化处的干部,报纸副刊、杂志的编辑,或创作组长,有了不大不小的官职。但在文坛上,他们原也没有飞黄腾达,只是一名士兵,他们原也不想飞黄腾达,原也只以做一名士兵为满足,但现在,就显得有些暗淡、消失。他们渐渐写得少了,即使写了也不被重视,很少有人评论这些作品,这些作者,也很少见到这些人的活动的消息,总之,是显得不活跃。是不是这些同志都江郎才尽了呢? 是不是这些同志不努力了呢? 是不是他们离开了文艺界了呢? 不是,都不是。这些同志还在勤奋用功,有的人在挤业余时间写东西。他们比他们前一代作家的群众生活基础要深厚些,比新起的一代又多一份斗争经验;他们在旧社会生活时间较短些,受封建、殖民地的毒化较少;他们遭受了“四人帮”十年的迫害,看透了其流毒之深;但他们在革命艰苦时代见到的好人多,多少英雄在他们周围,和他们朝夕相处,他们亲身经受过许多崇高的感情,纯洁的阶级的同志间的忠诚,熏陶着他们的灵魂;他们得到过许多老同志、老布尔塞维克的教导;他们有千锤百炼、对党永不变的忠心。这是一批可靠的文学艺术创作上的最有希望的作家,是我们文艺大军里的顶梁柱。我实在希望他们能被我们文艺界领导所重视,重视他们在创作上的潜力。要鼓舞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不断地对他们的作品提出新的要求和严格的批评。作家是不怕批评的,作家欢迎有反响,即使轻微,也会使作家得到很大的温暖、鼓励,也会因看到前途有望而振奋百倍。同志们! 给我们的一切作家投以一点热情吧。既不用棍子打杀他们,也不要总是用冷淡去磨炼他们吧。
    我为白刃同志短篇集所想到和写到的这些,当否,请白刃同志、读者、批评家们加以批评吧。

一九八零年七月十五日于庐山  

激  流
中  秋
金师傅
冰河解冻的日子
战士的枪
村店夜话
农家父女
目标正前方
镇海石
我的菲律宾姐妹啊
马尼拉之恋
香港的雾
中短篇后记

龙真人别传目录
1985年作者与丁玲同志在丁玲家中
1956年作者与丁玲访问京西四季青农民
1957年作者在无锡太湖
1995年参加中央文研所成立45周年纪念会
1995年庆祝反法西斯5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与老战友合影(右起徐学增、白刃、杨骏、周承述)
1996年作者访问东海舰队时的留影
瞧这一家子  1998年10月于北京
1996年作者访问在台湾海峡演习的导弹驱逐舰
1996年4月作者在东海舰队军港
白刃文集/第三卷 中短篇小说

武侠小说新篇——序

丁玲序言(本页)

1985年作者参加菲律宾征航文艺社访华团合影
文革时期作者的儿女们
作者80岁生日与老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