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道路上前进——记剧作家白刃

魏  军

    白刃同志是全国知名的剧作家、小说家。他所写的东西大都是他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朴实无华,深刻镌永,有投石击浪的功力,是白刃同志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因而能激起群众的强烈共鸣,在社会上产生有力的反响。然而,他的作品常常在人们的赞扬声中,又受到某些人的批评。他的话剧《兵临城下》得到周总理的关怀,但却受到江青之流无端的攻击。他虽然受到“四人帮”的迫害,但他那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战士的心,始终没有动摇,而是越来越坚定。在坎坷的革命道路上,步伐还是那样坚定,性情还是那样豪爽,心地还是那样纯净。是什么力量陶冶了他坚贞的性格,锤炼了他铮铮的铁骨,使他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呢?
    白刃同志姓王,名寄生,一九一八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一个小商人家庭。白刃这个名字,是由于一九四○年抗日战争中,他在我们部队一一五师当新闻干事时,随部队参加了一次对敌白刃肉搏战,战斗结束后,他写了一篇题为《在观察所》的文章,署名白刃,发表在《时事通讯》上。以后这个名字,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发表作品,就被沿用下来。白刃同志没有专门学过戏剧,没有进过文工团,也很少参加演戏,但他从生活经历中,逐渐深深地爱上了戏剧艺术。他出生在华侨聚居的戏剧之乡,每年七、八月间正值孟兰会之际,各村轮流演戏长达月余,戏剧品种繁多,举不胜收,什么梨园戏、木偶戏、和尚戏、道士戏,还有浙江戏和京戏等等。在他家乡,除了一年一度的盂兰会外,土地爷的生日要演戏,菩萨的生日要演戏,关帝的生日要演戏……因此,这里隔三岔五地都要演戏,全年连绵不断。白刃有一个叔父,是木偶戏班的唢呐吹鼓手,因此,他常跟随叔父演出,有较多机会接触戏剧艺术,从而受到影响和陶冶。
    白刃少年时代含辛茹苦,十四岁就跟叔父飘洋过海,旅居菲律宾,在一家杂货铺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打扫店铺,洗碗刷碟,劈柴推磨,样样都干。这家杂货铺倒闭后,他又跟一个摊贩当学徒,睡了三年窄板凳。他没有机会上学,只读过一点私塾,喜欢看《西游记》、《封神榜》、《三侠五义》等书,后来又读了《中山丛书》和《红楼梦》。他十六岁才上小学,为了归还因上学而欠下摊主的债务,他只好半天上学,半天卖报,他卖的报是当时比较进步的《华侨商报》、《前驱日报》。有一次报纸发表了揭露日本鬼子炮击万县的消息,爱国华侨十分关心祖国的抗日斗争,人们争先买报,一天竟挣了四角钱。他学习非常刻苦,硬靠死背强记,把所有能背的课本都背下来,在投考免费中学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第一名。白刃上中学的时候,菲律宾当时的“华侨工会”和共产党组织,都是公开的。他的语文老师董锄平,就是一位一九二○年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二年参加共产党而且后来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同志,他在学校组织了“人人日日抗日救国会”,主张抗日救国。有一次作文时,他从白刃写的题为《一个婢女的生活》的文章中,发现白刃的才华和对革命的热切追求,因而决心引导白刃走上革命的道路。之后,吴玉章同志在法国主编的《救国时报》,就是董锄平同志交给白刃在马尼拉街头销售的。这期间白刃还参加了店员组织的义德剧社的文明戏演出,宣传抗日救国。一九三六年他参加了抗日救国会创办的《救亡月刊》的编辑和撰稿工作,先后写了《灵魂的呻吟》、《一个失业工人的家》、《饥饿的孩子》等作品,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同年年底,董锄平同志介绍白刃到《华侨商报》编辑部学习翻译电文。不久发生了“西安事变”,人们欣喜若狂。《华桥商报》抢先发了号外;一些亲蒋的报纸,连消息也不敢发,并且攻击《华侨商报》拿了张学良的钱,唆使流氓、打手在报社门前闹事、投石头。这时有人认为白刃已经参加了共产党“廿一八(共)”组织,于是他被学校开除了。
    白刃于一九三七年三月经香港搭船到海南岛。三八年春,他因写了署名王爽发表在《全民周刊》上的文章《国难严重下的泉州军政》,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和专横,而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这时白刃给已经回国的董锄平同志写了一封信,告诉他要去北方;后经董锄平介绍,白刃经广州、武汉等地,同年十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在抗大防化队学习的白刃同志,为庆祝党的生日,写了活报剧《天堂地狱》,无情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歌颂了革命的光辉前程,在抗大一分校演出后,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注目。同年十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时,他又写了反映红军长征战斗生活的诗剧《雪山草地》,后调到一一五师当防化参谋。四○年初,他在一一五师政治部任新闻干事,后来编辑《战士报》、《时事通讯》(后改为《鲁南日报》),这期间多写通讯报导。抗战期间他写了独幕话剧《小鬼子兵》;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小说《辛排长之死》,著名电影《钢铁战士》就是根据这篇小说改编拍摄的。以后他随军转战南北,参加了著名的辽沈、平津等战役。
    全国解放后,白刃于一九五一年写了话剧《糖衣炮弹》(又名《后方的前线》),中南部队汇报演出对,获二等奖。他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由茅盾同志写了序言并题写书名,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关注。从此,白刃开始了专业创作的生涯。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白刃满腔热情地参加了荆江分洪劳动。全国到处欢声笑语,白刃每时每刻都被人们的忘我劳动所感动,联想起自己坎坷的童年,回忆起革命队伍穿枪林、冒弹雨的岁月,他不禁心潮澎湃。他多么希望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像这奔腾的江水,希望那战场的呐喊溶入工地的夯声。他开始构思话剧《荆江风浪》,准备在荆江分洪庆功会上演出,这件事被同他住在一起的两位音乐工作者知道了,于是应约写成了歌剧,这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该剧后来改写成为《莲花湾》。
    一九五七年六月,有一次白刃巧遇金山同志,金山请他为青艺写个剧本。当时白刃正在构思反映地下斗争、解放厦门的话剧《白鹭》,金山听完他讲的故事梗概,连声赞叹。该戏写出由青艺上演后,一些省、市剧团竞相演出,袁雪芬同志还把它移植为越剧《党的女儿》在沪上演,都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一九五九年,已经转业到北京文联的白刃同志,在东北写了反映辽沈战役的话剧《兵临城下》。该剧在京演出时,中央军委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观看了。北京的各大报刊推荐它为忠实地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好戏。六二年国庆演出期间,罗瑞卿同志同白刃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决定把他重新调回部队。罗瑞卿同志还向周总理推荐了这个戏,周总理在百忙中,三次观看《兵临城下》的演出,并对剧本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在中南海亲自接见了白刃同志。后来林彪伙同江青炮制的《纪要》污蔑这个戏为国民党树碑立传、取消武装斗争,这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继《兵临城下》之后,白刃又写了话剧《战火纷飞》、《乌金城》和歌剧《镇海石》、《探亲假》、《送牛记》以及《罗荣桓的故事》等许多作品。白刃写过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而以戏剧居多。
    白刃的戏剧作品《糖衣炮弹》、《白鹭》、《兵临城下》等已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我就不再赘述。值得强调的是,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他能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客观冷静地反映历史真实,注意社会效果。他的作品不以离奇的故事取悦群众,而是质朴而细腻,真实而自然,从而感人至深。他注重写人物的性格、感情,通过人物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他说过“我们部队的作风、传统,本来就是群众学习的楷模,如果再把它无限度地拔高,甚至到脱离实际的程度,那就不好了。六十年代的雷锋利用星期天在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六十年代的人们都是可以学习的。如果把他拔高为他在工地舍身堵枪眼,这就不可信了。试想,人们怎么能去学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和事呢?”白刃在自己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刻画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因此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
    白刃的创作道路是漫长的,有时还有些风风雨雨。但他一直在以犀利的笔谱写革命的颂歌,讴歌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和我们的人民。目前,他与人合作已完成了《罗荣桓传》的初稿,并应群众出版社之约,将着手创作中篇小说《啊!香港》。

《剧本》 1982年2月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