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和忧思——访著名作家白刃

陈日升  施能泉

    今年六月,中国南音学会在泉州成立,白刃是南音史上此项空前壮举的发起者之一,特地从北京南下参加,我们因此得以会见这位企慕已久的老前辈。
    当代泉州籍作家屈指可数,白刃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一九三六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饥饿的孩子》开始,他挥毫五十载,笔耕三百多万言,著作三十,余册。他于一九三八年从海外回国参加革命,南征北战,先后担任过《战士报》、《鲁南时报》、《山东画报》、《反攻报》主编、副主编,安东(今丹东)电台台长,新华社记者。革命生涯孕育了他不竭的创作源泉和独。特的艺术才华。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尽收笔下,耀然生花,诗歌、小说、话剧、歌剧、电影,他无一不精,驾驭自如。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话剧(后改编为电影)《兵临城下》等著作,成为颇有影响的名篇。白刃,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白刃在南音学术讨论会场上会见了我们,一边聆听南音学者的宏论,一边同我们侃侃而谈。他说,他出生在晋江县永宁乡,原名叫王寄生。小时,常随在戏班做事的叔父走村串乡,坐在戏笼上,蹲在戏棚角,看演戏,听唱南曲。他最早的文艺、历史知识,即是从此而来。他十四岁时南渡菲岛,浪迹天涯,以后投身革命,苦斗沙场,总是心不离乡,口不离曲。解放后,他多次返乡,每要同乡人弹丝扣竹,雅趣一番。近几年,他更是为发展南音艺术奔走呼号,极力倡建中国南音学会。听到这里,我们顿时想起他一个广为人知的“怪癖”:创作时听南音。南音,乡音,白刃对家乡挚爱何深!
    白刃年近古稀,但精神焕发,锋刃如初,中国南音学会结束后,他即到鼓浪屿干休所,续写《战斗到明天》第二部和新著《罗荣桓传》,当我们如约前往厦门他寓所,接受他旅居香港时写的《龙真人别传》,以让乡人在晚报读到他的大作时,他正伏案而作。此时,这位老前辈脸露扰思。他说,此次回乡,喜悦之余,感到不安。家乡晋江的精神文明不高,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铺张浪费惊人,假药案使人蒙羞。他要上书有关部门和领导:致力建设精神文明;他深情寄语:家乡人民应当振奋!
    忧思来自挚爱。我们接过白刃的大作,仿如捧着一颗挚爱之心,眼前浮现这位老人当年驰骋疆场的飒爽英姿......

《泉州晚报》1985.10.10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