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革命轨迹走上文坛——访著名作家白刃

文  竹

    金秋时节,记者如约赴魏公村干休所访问著名作家白刃先生。
    先生少年时代曾到菲律宾边劳动边读书。日寇侵华,他即参加了抗日救国活动,不久就回到祖国,并奔向抗日圣地延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战斗生涯中,白先生尽管扛过枪、拿过笔,当过于事、做过领导;但主要还是从事写作。先生笔耕辛勤,从1948年的诗歌《敬礼!亲爱的勇士》,到1991年的剧本《香港之梦》,共出版书籍30多种,计300多万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和剧本《兵临城下》、《白鹭》等。
    10年前先生所作的《浪淘沙·怀乡曲》一词中,“旭日高照阴霾散,又是春天,”正好抒发了他对时代的感怀。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先生虽已离休近十载;但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创意更浓。此期间,先生写作毅力之强和效率之高,堪称宝刀未老。
    先生的亲属多数侨居国外,且先生本人还持有菲律宾入境手续。出国颐养天年,条件具备;但他眷恋着祖国这片热土,仍然热衷于文坛笔耕,还积极参加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活动。出访菲律宾在文艺讲座上作为主讲,参加丹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庆祝、纪念活动,出席华东工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放映开幕式…… 均欣然而为之。至于今后,先生还将续写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的第二部,撰写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经济建设的作品和杂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怎能不令人仰慕和叹服?

白刃小传

    白刃,原名王寄生,笔名王爽、蓝默,1918年生于现福建省石狮市,8岁起读过私塾。1932年去菲律宾谋生。1934年到马尼拉半工半读,翌年入华侨中学,做工卖报,任《华侨商报》译员,并参加学生抗日救国会和民族武装自卫会等救亡团体,参与编辑《救亡月刊》,开始学习写作诗歌、小说和散文,同时推销共产国际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
    1937年3月回国欲参加抗战,因人地生疏,不得不暂入厦门集美中学念书。1938年与原侨中老师董冰如(又名董锄平,老共产党员,曾参加南昌起义)取得联系。10月间到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秋毕业,参加中共,分配到山东八路军一一五师任化学参谋。后调任新闻干事、《战士报》主编、《鲁南时报》总编辑、十三团二连指导员、《民兵报》总编辑、《山东画报》副主编。
    1945年去东北安东(丹东)任广播电台台长,后任西满军区宣传科长兼《反攻报》主编,东北后勤教育科长兼《后勤报》主编、新华社前线分社记者,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
    建国后任四野编辑科长、总政创作员、长沙警备区顾问等职。1979年调解放军艺术学院,1985年离休。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南音学会顾问、中国电影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顾问、菲律宾菲华文联顾问、澳门福建同乡总会名誉顾问。
    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国家特别津贴。
    1936年开始写作,战争期间写了大量新闻通讯、诗歌、小说,1952年后专门从事文艺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南洋漂流记》、《龙真人别传》;短篇小说集《白刃小说选》、《平常人的故事》、《激流》;戏剧《白刃剧作选》、《糖衣炮弹》、《白鹭》、《兵临城下》、《战火纷飞》、《乌金城》、《香港之梦》、《莲花湾》;诗歌《铁脚团长》、《前进的回声》、《野草集》;散文通讯《无敌英雄》、《香港见闻》、《水不凋谢的花》;传记文学《罗荣桓元帅记事》;电影文学剧本《兵临城下》(与林农合作)和长篇唱词《沉冤记》。

《中国时代》1995第二期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