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明天——访作家白刃

王建柱

    照片上的人是白刃,他的长篇巨著《战斗到明天》续集,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之后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的上下两部分出版时间相隔如此之久,这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最近,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北京西郊总政干休所,拜访了这位80岁高龄的老作家。已届耄耋之年,老人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言谈举止无不透出儒将英气。话剧《兵临城下》(后改编成电影)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白刃是华侨,14岁时随叔父漂洋过海到菲律宾谋生,在蕉风椰雨的异国他乡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投奔延安,后又转赴抗日前线。问他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他说,当年我在山东八路军115师任防化参谋,那时部队中知识分子非常少,因我在南洋半工半读时曾写过一些文章,就这样部队首长让我发挥一技之长,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访谈中了解到,他原名叫王寄生,抗日战争时期,他写了一篇通讯,报道了山东八路军某部与日本鬼子的一次激烈的白刃肉搏战,署名白刃,从此,“白刃”就成了他喜爱的名字并沿用到今。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白刃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文学作品。谈到那些作品,他激动地说:“当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精雕细刻,有的只是真实的感情和朴素的语言,是人民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真实情况。”
    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折射了白刃坎坷的人生经历。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写于50年代,内容反映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锻炼和改造过程。文学巨擎茅盾为此书作序。然而作品一问世就被当成靶子,在军内外遭到围攻,罪状是歌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歪曲工农兵形象”,宣扬“人性论”等等。白刃从此受“左”的错误迫害,陷入无止境的磨难中,一次接着一次的批判和检查,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
    作家巴金的《随想录》得到世人推崇,因为它“说真话”。<战斗到明天>这本书的最大特色也是反映真实。白刃感叹地说:“当年这本书就是因为写真实,才受到批判。但我始终认为真实是作品的生命,我坚持按自己的路走下去。文艺作品只有给人以真、善、美的启示,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不可否认,只要认真地读过《战斗到明天》这本书的人,都会对沂蒙山区的八年艰苦抗战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你一定能从书中认识那些质朴可爱的平民百姓和驰骋疆场的抗敌英雄,你还能体验到那种艰难与共、生死相依的军民情、官兵情、战友情。正是这种战火考验、血肉相联的真情,使这部上下两集约80万字的巨著,说出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可能说出的最多的真话。
    在《战斗到明天》出版前言中白刃写道:“十年浩劫,夺去了我的精力和时间,期望向着四化进军之时,能保持安定团结,使我在有生之年,能写完小,说的续集,还了一个心愿。”人们在赞赏白刃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的同时,不禁产生许多感慨。人生能有几个50年如果白刃没有受到那么多非文学因素的影响,不仅不存在《战斗到明天》的难产问题,还一定会有更多的气势恢宏、描写中国革命战争的作品问世。
    祝愿白刃的《战斗到明天》永存于中国文学史。

《中国艺术报》1998年4月10日  

《战斗到明天》——作家白刃
王建柱

    手捧白刃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续集,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胡德风同志的引荐下,我来到北京西郊解放军总政干休所,见到了这位80岁高龄的著名作家。
    白刃虽然已届古稀之年,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依然是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言谈举止仍保留着儒将英气。
    白刃的名字是与电影《兵临城下》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原名王寄生,1918年生于福建晋江,现在的名字是1940年他在八路军115师当新闻干事时,与敌人遭遇展开了一场肉搏成之后改的。
    白刃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童年时他就初尝了人世的艰辛,为了求生,14岁时就随叔父飘洋过海,来到菲律宾学徒,后在华侨中学半工半读,度过了一生中的“黄金时光”。他热爱着蕉风椰雨的异国他乡,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当祖国遭受日寇铁蹄践踏时,为拯救民族和国家灾难,他辞别了亲友和同学,毅然在1937年回国、投奔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与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他历任过八路军参谋、报社主编、广播电台台长,......参加过辽沈和平津战役。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创作了诗集《铁脚英雄》,小说集《生死一条心》,报告文学集《无敌英雄》等。说到这些,心有一番感慨,那时没有时间去精雕细刻,在词藻上功夫,只有真实的感情和朴素的语言。“应该说是人民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真实情况”。
    50年代,他写了反映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敌斗争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过程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茅盾为此书作了序言。然而作品一问世,便撞到了枪口上,被当成靶子,遭军内外围攻,主要罪状是歌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歪曲工农兵形象、自然主义、人性论等等。
    白刃被下放到农村水利建设工地,直到1962年他被召回从事创作,话剧《兵临城下》先后在全国许多城市公演。公演期间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三次观看,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话剧《兵临城下》的成功,奠定了白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此期间正值白刃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
    回顾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白刃种过地、种过茶,养过猪,放过羊。他曾被划为“漏网右派”,文革中被定为“三反分子”。拷打、逼供、坐喷气式无一幸免,然而在他心灵屡遭暴风雨袭击之时,他并未沉沦,在执着追求的同时默默忍受着无穷的忧虑,在强大的高压之下,笑傲人生。真可谓“严霜降处,难伤夫翠松青竹,烈火焚时,不损其良金璞玉”。
    在白刃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作品有戏剧《白刃剧作选》、《糖衣炮弹》、《白鹭》、《香港之梦》,诗歌《前进的回声》、《野草集》、长篇小说《南洋飘流记》、《激流》、散文通讯《香港见闻》、《永不凋谢的花》、传记文学《罗荣桓元帅记事》,电影文学剧本《兵临城下》等约300万余言,可谓挥毫潇洒,著述宏富。
    值得提出的是,白刃之所以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时代脉搏,客观冷静地反映历史真实,注重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他的作品不以离奇的故事取悦群众,而是质朴的细腻,真实自然,感人至深。他注重写人物的性格、感情,通过人物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
    在白刃漫长的创作道路上。虽有风风雨雨,但他一支以犀力的笔谱写革命的颂歌,讴歌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和我们的人民。能做到这些,实在难能可贵。正如丁玲对他的评价:“尽管他遭受过曲折,但仍孜孜于写作,写出了成绩,他不愧是我们党、我们解放军培养出一个坚强的,值得爱护和尊敬的文艺战士。”时至九十年代后期的1997年夏天,白刃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的续集正式与读者见面,这部小说的第一部与续集出版时间间隔几乎半个世纪,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他说:“十年浩劫,夺去了我的精力和时间,期望向着四化进军之时,能保持安定团结,使我在见马克思之前。能写完小说的续集,还了一件心愿。”人们在赞美白刃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的同时,也不禁令产生许多感慨。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如果白刃没有受到那么多非文学因素的影响,不仅不存在《战斗到明天》的难产问题,一定会有更多的气势恢宏、描写中国革命战争的作品问世。

《老人天地》发表       
作者单位:中组部机关党办  
地    址:西单北大街l10号 
邮    编:1008l5          
电    话:01066099640     

    胡德风(原总政歌舞团副团长、艺术指导)曾介绍过:“中组部有个王建柱同志,患过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可他很努力,写了不少文章。”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