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斗到明天》(续集)

彭荆风

    收到白刃同志寄赠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续集),我颇感慨!
    这部小说的“前集”出版于1951年,当时,不仅我们这些年轻的军队作家喜欢,就连茅盾大师也称颂有加,在短短的干余字序言中,一连三次强调这部描绘了一群知识分子投身革命,在战斗中成长的事迹,对读者富有教育意义。
    白刃本来可以一鼓作气,把“续集”写完,不幸的是文坛“左”风狂猛刮来,他的小说首当其冲,从军内批到军外,白刃在一再检讨之后,被调出军队,虽然由于在60年代写了优秀剧本《兵临城下》得以返回军队,但“文革”一起,《兵临城下》被江青诬为“大毒草”,又是不断地挨批挨斗……为了文学,白刃在苦海中浸泡了三十余年,那是他精力最充沛的岁月。
    白刃也真有一股韧性,30余年的苦难没有磨灭他对文学的钟情,又在1997年推出了长达48万字的《战斗到明天》(续集),这年,他已是78岁高龄。真是“皓首穷经”,无怨无悔!
    青年时代的白刃,本来就才思敏捷,经历沧桑后,思想成熟,文笔更老练。这部“续集”也就有力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东敌后抗日的壮丽长卷。虽然小说仍然是如“前集”那样,以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辛为群、沙非、林侠、焦思宁为生要人物,但这些人是生活在一个战斗集体中(后来他们也成了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必然要和许多中高级干部、战士以及根据地、敌占区的群众来往,从而引发许多故事;白刃也熟悉这些人,写来也就各有个性。
    这部“续集”用包括尾声在内的二十三章的巨大篇幅,从1939年的反扫荡战斗写到抗日战争胜利,跨度虽然大,读来却不嫌长,因为每一章都有精彩的情节,例如沙非与靳小兰在郎家寨消灭乌鸦队,尤春福等率武工队潜入临沂城都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辛为群受伤被俘后,拒绝美人计的诱惑,宁愿亲生儿子被日本鬼子拿去喂狼狗也不肯变节,更是读来令人怆然,还有司令员张鲁光丧妻之痛,参谋长周文治不拘小节强娶丁慧,丁慧对沙非的痴恋;都写得逼真,特别是这群知识分子为了使自己尽快融入这战斗整体,不惜放弃许多个人爱好和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力求促进这场民族圣战的胜利,都很感人!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本来是作家们应具有的基本常识,但如今却有些“作家”不甚了然,他们满足于个人的无病呻吟,并且把这类在他们看来很“高超”,实际是一种经过新的包装的市井庸俗感情扩散给别人,他们对火热的生活不感兴趣无力去表现,更没有结构故事提炼情节的艺术功力,他们错以为仅仅靠他们那以对现实生活缺乏理解的肤浅概念和平铺直叙的语言,就可形成小说,他们年轻不懂何谓小说,还情有可原,可叹的是我们一些资深的评论家,也如同《皇帝的新衣》中的佞臣那样,尾随在裙摆后边献上捧场之辞!
    时间将会证明,那些肆意践踏小说的艺术规律的人,他们的“小说”终将被读者踢向一边,受欢迎的仍是《战斗到明天》这类来自火热斗争生活,又能艺术地描绘人物、故事、情节的作品!
    《战斗到明天》也并非白璧无瑕,白刃很珍惜那长达8年的敌后斗争生活,在他看来事事都如矶玉般闪光,也就不忍过多放弃,而艺术作品是要对所掌握的素材善于集中敢于筛选,才能更精炼,《战斗到明天》一书如能在关照大的战争背景的同时,在结构故事、情节发展方面再去粗取精,那就更闪光了!

《读书人报》1998年5月3日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