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在故乡

王振汉

    白刃是很有名气的老作家。他光辉的革命历程非常感人。他原和我家同住一幢房屋,所以许多往事,不时萦绕在我的脑际。
    白刃原名王寄生。十多岁时,随其叔父到“吕宋”(菲律宾)谋生。他当过报童、学徒工。“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他的爱国之心,使他热血沸腾。他开始在南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春天,毅然辞别了在南洋的亲人,回国参加抗日。在故乡,他经常在永宁和附近村落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有一次,“救国会”在永宁大埔露天剧台上,公演自编的话剧:《金门沦陷》,那天晚上,看演戏的男女老少1000多人,演出结束,不少观众都掉下了眼泪。台下一阵阵响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起来,为受难的同胞报仇”等口号,并向舞台投上了大量抗日捐款。当时,我看到白刃站在台前挥拳演说,他讲得慷慨激昂,在我周围的观众,有的说:“这位青年讲的有道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咱们中国人就要有志气!”有的说:“不赶走东洋鬼子,我们就要当亡国奴了……。”那时候,我是个小孩子,听了白刃的演讲,第二天便自己动手,用长形木板制成一把“大刀”。妈妈为我在刀柄系上红布条,哥哥帮我在刀刃上,用墨笔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字样。那时候,我每天放学回家,都提着它和小伙伴们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抗日初期,国民党军阀旅长钱东亮驻扎在泉州。他不但不抗日,而且在泉州一带为非作歹,杀害很多无辜百姓,白刃便写了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揭露他的罪行。钱东亮知道了,暴跳如雷,派人四处通缉白刃。白刃得到消息后,便远走高飞了。
    白刃到哪里去?村里有人说他到外地做买卖,有的说他读书去了。他的婶母虽也向人家说白刃到外地做生意,可是数十年音讯皆无,也异常担心。
    1949年,家乡解放。一天,白刃的婶母匆匆递给我一封信说:“你帮我念一念,是谁来的信?”我启封一看,是白刃从北京寄来的。信封里还夹上他一帧半身照片,熟悉的方正脸,宽额浓眉,神采奕奕。大家看着,都很高兴。他的婶母更是乐得热泪盈眶,连连说:“变了,变了,都认不出来了……”
    1954年初夏的一天晌午,解放军驻永宁附近团部的几位领导人,提着两个旅行包,陪同一位部队首长上我们家门来。开始,大家莫明奇妙,猜想:解放军同志借住房子来的吧?可是,这位首长却笑着用夹带外地腔调的闽南语说:“怎么?都认不出来了。我是白刃。”这才使我们高兴得欢呼起来。于是全家人“磨刀霍霍向猪羊”忙开了。白刃的婶母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一直连声说:“让孩子先吃甜鸡蛋!”霎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云集而来,把房子挤得满满。
    原来,白刃背井离乡,并不是做买卖去,而是到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到山东敌后工作,参加八路军抗日。解放战争期间,也在东北野战军中工作,随部队行军作战。参军保密,他没有讲具体的目的地。我没有问去哪里,这是纪律。我们班上有三四位同学同行。一两天后,从学校和训练班调集的近十人。在临时党支部领导下出发。出发的前夜,班上的同学纷纷前来告别,互相在小本本上签名留念,大家谈到深夜。班主任王文郁也来了,他着重谈了战场上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第二天,我们就上路了。没有喧闹的锣鼓,没有欢送的队伍,在静悄悄中显得庄严。我曾经抱着“快快到延安学会本领,快快去前线打日本鬼子”的愿望来到延安。如今真的要走了,又嫌时间过得太快。临别,我不禁回头再好好看宝塔山一眼。
    “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我们满怀憧憬,走在战斗的行列中。一路上几度趁黑夜跑步却又不准出声,越过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的封锁线。从西到东横贯河南省,到达东端的永城。这里是豫皖苏边区党委所在地,我被分配在党校任二班班主任(支部书记),从此成为新四军的一名战士。
    延安——革命青年的妈妈、在将近两年的艰难日子里,她用乳汁哺育我成长。从前,我对革命理论的认识很肤浅。我对资本家很恨,但是不知道剥削人的资本家是怎么来的。从前,我只知道共产党是打日本鬼子的,是没有人压迫人的。不知道共产党不仅要团结一切人民抗日,集中一切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且要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在入党以前,甚至入党初期,我对党的性质只有皮毛的认识。后来在党的生活中,自己归纳了党员应该时刻注意的几条,就是凡事必须实事求是,不能主观主义;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党内党外要这样做,国内国外也要这样做;凡事要走群众路线,共产党员是群众的公务员,不是群众的上司;理论必须联系实际。至于个人的思想作风,也得到改造,比如从前我有一个缺点就是爱面子,爱听别人讲好话,集体活动喜欢“露一手”,后来自己就注意检点。两年前,我多么想扛上一杆枪。等到我离开延安时,我仍然没有枪。但是,我感到妈妈确实给了我最精锐的精神武器。有了它,我得以挺直腰杆接受各种考验,在任何情况下不讲假话。再见吧,妈妈!我会努力做一个诚实的儿子,不辜负您的慈母热肠。
    我对延安岁月的回忆,只不过是零星的片断,一鳞半爪,远远不足以描述圣地延安的崇高形象。记得在离开延安前不久,学习毛主席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其中有这样一段:“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是多么精辟的概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弘扬延安精神,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比过去更好!

(全文完)

《晋江党史》2000年第4期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