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心目中的茅盾和周恩来
作 者:孙肖平
一
盼望已久的《白刃文集》终于出版了。这是他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多年以来的结晶。我知道,这七卷四百多万字产品的诞生是何等艰难。我也知道,在他遭受到种种厄运和灾难时,文学大师茅盾和共和国文艺园地上的太阳周恩来,曾给予他无限的温暖和巨大的力量。
白刃是1953年我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时的同学,那时,他和徐光耀、张志民、董晓华等都已是闻名全国的部队作家。他们的出名是因为有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例如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张志民的长诗《死不着》,董晓华的《董存瑞》和白刃的《战斗到明天》。白刃和徐、张、董不同的是,徐、董在l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张在文革中关在公安部的铁牢中,而白刃则在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年就被打成“歪曲八路军干部,歌颂小资产阶级”的“黑作家”。从此白刃的文学道路坎坷、崎岖,布满了荆棘和防不胜防的明枪暗箭。
白刃十四岁从福建老家去菲律宾打工谋生,十八岁(1936年)参加革命,十九岁(1937年)回国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成为一名革命战士,他先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当参谋、当前线记者,后指挥连队士兵和日本侵略者作战,解放战争期间任我军政工干部,新闻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1948年冬天,他乘部队战斗的空隙,在乎津前线一个小村庄里,点着油灯,开始了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第一部的创作。长达四十万字的第一部写成后,受到许多同志的鼓励,特别让白刃感到激动的是,茅盾先生在百忙中看了稿子,并写了序言鼓励作者。小说于1951年在中南部队中印行。
二
白刃从小爱好文学,读过茅盾先生的许多作品,因此初稿完成后,就寄给先生指教。这时先生任中央文化部部长,肯定很忙,稿子寄出后有些后悔,不该打扰先生。不料,1950年国庆节前夕,在一次会议上见到先生。先生说小说已经收到,邀白刃去先生住处谈谈。白刃到先生住处后,先生说,“非常抱歉,因为太忙,稿子没有看完,不能谈具体意见。”先生问了白刃的经历,又问这部长篇的素材来源,写作过程。然后先生说,“‘五四’以来,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作品很多,但是写知识分子在敌后游击战争中考验改造的小说,还很少见,这样的作品写好了,对知识分子有教育意义。”
先生在这次接见中,和白刃详谈了人物塑造、真实反映生活、人物性格典型化和语言问题,还强调用辞要准确,先生说,有些青年朋友给他写信,常把“茅盾”写成“矛盾”,闹了不少笑话。时隔不到两个月,先生寄回原稿,并附一篇《序》和一封热情勉励的信,都是用毛笔公公正正写在稿纸上的。《序言》开头说,他读了《战斗到明天》,很受感动。先生在肯定这部作品后,还详细指出其不足之处。令人痛心的是,小说在出版后,在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的同时,却遭到来自极左方面的,有组织的围攻。现在想来,文艺界的极左思潮,在建国初期就已相当猖獗。他们无中生有,无限上纲,给作品和作家扣上一顶顶可怕的大帽子。他们甚至利用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文章,攻击、污蔑歌颂八路军和在抗日战场上忍饥挨饿,出生入死的革命知识分子的优秀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是毒草。在强大压力之下,茅盾先生被迫做了公开检讨。不过,先生在“检讨”中仍然坚持,经过修改,这部长篇对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白刃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作品而给先生惹了这样大的麻烦,内心深感不安。但白刃相信,先生的教导是正确的。l954年,白刃到丁玲老师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时,一天,听完茅盾先生讲课后,白刃紧紧握住先生的手,表示一定按先生的意见好好修改作品。l958年修改后再版,曾寄先生一册,先生高兴地回了一封热情扬溢的鼓励信并赠送新出版的《枫叶红于二月花》。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白刃的《战斗到明天》又一次当了活靶子!
文革中再次被拉出示众,直到“四人帮”被粉碎之后,白刃从朝气蓬勃的的青年变成年迈苍苍的老爷爷,他才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党性、良心和意愿从容地写作《战斗到明天》续集。当他这一美梦成真时,面对先生的遗容,不禁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三
在新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兵临城下》,是白刃l959年夏天写成的,看过剧本的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罕见的佳作。很有几家剧院正想捷足先登,抢先上演,不料,庐山发生“地震”忠心报国,为民请命的彭德怀元帅,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军人出身的作家白刃出于正义感,对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共产风说了几句公道话,顿时成为阶级敌人,大会批,小会斗之后,开除党籍,新出生的婴儿《兵临城下》,活活地被掐死在摇篮里。1962年,冷风嗖嗖的中国文艺界,忽然阳光普照,春意盎然,周恩来率陈毅、陶铸在广州召开了戏剧创作会议,为一大批受委屈的作家、艺术家平反,白刃也在其中。被禁锢的《兵临城下》也在全国各地上演。罗瑞卿总长看了戏后,要白刃回部队,当了八年老百姓的白刃又重新“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今白刃终生不能忘怀的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曾三次看了话剧《兵临城下》,并做出极为重要的指示,使这部有着许多缺陷的剧本,成为珍品。
周恩来以他伟大的胸怀,炽热的情感和光辉的思想,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当他看第一遍《兵临城下》时,发现这是一部好作品,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可他看完后并没有说多少话。看了第二、第三遍后,考虑成熟了,才请作者到中南海详谈。
周恩来第一次看《兵临城下》,是在1962年10月9日的政协礼堂,看好戏和大家一起照相留念,听说还有二位搞灯光的同志没来,就说,“等一等。”直到演职人员到齐才请摄影师开机,剧组同志深为感动。之前,白刃就听到许多周总理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对人民群众关爱备致的故事,这次亲自看到了。六天后,总理第二次看《兵临城下》是在地质部礼堂,事先剧团不知道。周总理到后不吭不响地请秘书去买票。大家知道后再次被感动。周总理常常把自己视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听说一次看戏,为了首长安全,保卫人员让前面空出好几排位子。总理很不高兴,亲自招边的观众到前边来。周总理把作家、艺术家看成自己的好朋友,那一天,他请白刃去他办公处去谈关于《兵临城下》的修改意见时,不是指示,更不是命令,而是亲切地商量。特别让白刃不好意思的是,总理为改好《兵临城下》竟改变了工作日程。总理秘书打电话给白刃,说总理想请白刃到中南海谈谈。白刃说,总理这么忙,如果有新的指示请秘书通知我一下好不好?
因为,我要出差,己买好后天的火车票。秘书立即请示了总理,然后告诉白刃,总理决定把谈话的时间提前。
听说这个戏要拍电影,所以总理谈的就比较详细、深入。总理对剧中杨玉芳、姜部长等人物提出极为宝贵的修改的意见后,还指出,反面人物不要脸谱化,写反面人物要写其本质,不要一出场就使人看出是个大坏蛋。这次,总理还谈到写革命故事、新人新事的问题,他说,从鸦片战争到现代革命,内容很丰富,如何把政治和艺术结合好,要打破习惯势力,要创造新的,但不要希奇古怪。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白刃又对《兵临城下》做了较大的改动。电影《兵临城下》放映后,轰动全国。但好景不长,1964年,林彪和江青狼狈为奸,在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时炮制的《纪要》里,点了《兵临城下》的名,大张旗鼓地砍杀电影与话剧《兵临城下》,作为他们纂党夺权,迫害周总理的排炮。为此,被“四人帮”把持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紧密配合,万炮齐轰;又是发社论,又是不惜篇幅地整版整版刊登所谓批判文章,污蔑《兵临城下》美化敌人,为国民党树碑立传,反对武装斗争,以及人性论等罪状。全国各地报刊也跟着鼓噪,仅《辽宁日报》就发了二、三百篇批判文章。白刃再次被打成死不悔改的“三反分子”送西北劳动改造。
“四人帮”被粉碎后,白刃冤案得到平反,《兵临城下》、《战斗到明天》第一部等大量作品重见天日。这时,他精神焕发,斗志昂扬,以忘寝废食的勤奋,手不离笔,足不出户,写了《战斗到明天》续集等一百多万字的新作品。想到以这些新作慰藉周恩来总理的英灵,他心里好受多了。
2003年元月于北京《文学报》1382期摘录发表
通讯处:北京亚运村慧忠里卧龙小区225楼3门l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