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与《兵临城下》
金玉良
在数十年的人生旅程中,三次死里逃生、两次被开除党籍、一次被解除军职、四次参军入伍,可谓传奇。著名军旅作家白刃就经历了这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七彩人生。今天,白刃迎来创作生涯最辉煌的时刻,将七卷四百余万字的《白刃文集》奉献给广大读者。文集的头两集是长篇,小说《南洋漂流记》和《战斗到明天》(上、下);第三集是中短篇小说;第四集是话剧集,包括《糖衣炮弹》、《白鹭》、《兵临城下》、《战火纷飞》等七个多幕剧;第五集是诗词、剧本;第六集是纪实文学和故事;第七集是散文。白刃的这些作品均来源于革命生活,反映了时代的脉搏。
“文化大革命”之前,作家白刃的名字并非家喻户晓。但是,“文革”十年中,大多数人都知道白刃和他的电影《兵临城下》。当时,不论机关、部队还是学校,乃至街道里弄无不组织群众观看这部电影。单位花钱买票请大家看电影决不是为了娱乐,那是政治任务。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记得,当时老百姓 的文化生活除了八个样板戏和两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一刊(《红旗》杂志)之外就没有其他了。
在文化生活极端匮乏的荒芜期,偶尔看一场即使是作为“反面教材”批判的电影也是极大的精神享受。《兵临城下》是描写东北解放战争的,取材于长春国民党守城部队在解放军兵临城下起义的经过。影片开演前,银幕上打出批判大毒草的字幕。批判原话记不清了,大意无非说它“美化敌人,宣扬投降主义,反对武装斗争”等。尽管如此,影院里仍然不断响起笑声。
电影《兵临城下》是白刃根据他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1959年春天,沈阳军区拟创作一部话剧,想通过一个连队从出关(山海关)到入关反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白刃应周桓政委之邀去沈阳,因考虑话剧受舞台限制,很难表现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白刃没有接受创作任务。
事情往往会发生偶然,而“偶然”又常常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白刃在沈阳逗留期间,他的老朋友、辽宁艺术剧院院长洛汀向他讲述许多关于国民党六十军(滇军)长春起义的故事,讲述地方军与蒋介石嫡系部队之间的矛盾,讲述中共地下党争取、瓦解敌军搞策反的工作……长春起义是辽沈战役的一部分,是实力和智力的较量。起义中敌我、敌人内部明争暗斗、唇枪舌剑十分激烈,而这些不受舞台限制,容易表现,引发他的创作激情。他请洛汀和沈阳军区话剧团政委李树楷两位参加创作,由他执笔。他们搜集关内外历次蒋军起义的相关文字资料;邀请领导长春起义的原国民党六十军曾泽生军长(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任中将军长)在鞍山宾馆谈了三天;采访起义官兵和中共地下工作者数十人。是年秋,剧本完成并由周桓政委决定交给沈阳话剧团排演。
此时,适逢中共中央庐山会议结束,会上国防部长彭德怀和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并在全国范围开展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运动。白刃是北京市文联的专业作家,也被扣上“漏网右派”的帽子,下放北京郊区劳动改造。因人废言是不成文的规律,作家倒了,他的作品自然成了禁书。《兵临城下》胎死腹中。1962年春,随着形势变化,全国话剧工作者会议在广州召开。周恩未总理在会上讲话,陈毅元帅向话剧工作者和与会知识分子赔礼道歉,否定几年来“左”的错误。会后,北京市委给白刃平反,僵死三年的《兵临城下》借广州会议的阳气得以招魂复苏。5月初,白刃赴沈阳和沈阳话剧团导演孔方边排戏边修改,赶在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十周年之际公演,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也得到文艺界的关注。剧本在辽宁作家协会机关刊物《文艺红旗》上发表。
国庆前夕,沈阳话剧团应邀到北京演出。文化部安排在首都剧场演出招待文艺界、新闻界和其他方面人士;国防部办公厅包专场为驻京部队校级以上军官演出;中央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罗瑞卿、总政治部几位副主任和各军兵种司令员、政治委员到剧场看戏。幕间,罗瑞卿要白刃回部队。半年后,白刃重新穿上军装在总政治部创作组任创作员,被授予上校军衔。
首演受到好评;国庆节后剧团移至政协礼堂演出10月9日下午,白刃接到电话,说晚上周恩来总理要来看戏,叫他去作陪。他感到惊喜,也有些紧张。周总理按时到场,同来的还有聂荣臻元帅、李先念副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等。演出开始时,总理觉得演员台词太快听不清楚,就请人到后台告诉演员不要太紧张,可以慢一点。演出结束,总理和几位首长上台与演员握手、照相时对演员说:“……话剧演员主要工具是台词,要有基本功。演员心中要有观众,要让每个观众都听见,听得清才行。”并对剧团团长兼导演孔方和白刃说:“演出不错,就是杨玉芳(中共地下工作者,副官长李忠民的太大,戏中的军医)太活跃了。”白刃他们原想多听听总理的意见,但是大家已经摆好照相位置,总理没有再说什么。
10月15日,《兵临城下》剧组在地质礼堂为总参谋部机关工作人员演出。事先未接到通知,周总理突然到场,大家深感意外。总理看完戏向导演和主要演员说:“台词比上次有进步,听得清楚,也比较慢了,这样就能把戏的内容很好地传达给观众。”总理接着对剧中人物杨玉芳的处理谈了意见,认为这个人物安排不妥当,不符合历史真实,他说:“杨玉芳像国民党的女特务。”此外,对个别情节和台词也提出修改意见。
嗣后,总理在剧作家曹禺陪同下再次观看中国煤矿文工团排演的《兵临城下》。因为煤矿文工团仍然采用原来的剧本,总理看后除了发表对剧中人物的意见外,又谈到灯光问题,谈到反面人物脸谱化的问题。总理举例说“电影《停战以后》中的美国代表。写得就好。”
《兵临城下》继沈阳话剧团在北京公演后,各省、市及部队几十个话剧团先后排演,在全国掀起一股《兵临城下》的热浪。与此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派著名导演林农和白刃合作准备拍摄电影。
1963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得知话剧《兵临城下》即将改编成电影,4月4日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作者白刃和电影局局长陈荒煤、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林杉。总理和他们握过手,坐在白刃旁边一张沙发上。总理先问他是哪里人,多大年纪,什么时候参加革命,什么时候开始写作……这一连串的问话一下子解除了白刃的紧张情绪。接着问起《兵临城下》是根据哪些素材、剧中人物的模特儿及创作时间。白刃回答之后,总理说:“看了几次话剧《兵临城下》,现在要拍电影,有几点意见和大家谈谈。”
总理在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不仅对《兵临城下》这个戏的许多情节、人物形象做详细分析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同时谈到创作理论、演员的表演等。
话剧《兵临城下》从演出到改编成电影,周总理倾注大量心血。同时,也受到其他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支持和爱护。叶剑英、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及邓颖超等先后观看话剧或电影,都给予充分肯定;总参谋长罗瑞卿还在全军高级军事会议上推荐《兵临城下》。
1963年春,白刃和林农合作将话剧《兵临城下》改编为电影,1964年秋天拍摄完成,国庆节在全国十二个大城市放映。未几,却遭禁映。为什么被砍杀?白刃茫然,观众茫然。部队不买《兵临城下》拷贝(按惯例,一部新影片发行,部队都要买若干拷贝发给下面放映),据说是国防部长林彪的命令。至于地方上为什么不放映,影片发行公司也说不清楚。以后才知道,原来康生与江青在广州看了一批电影,把《兵临城下》、《红日》、《逆风千里》等八部电影说成大毒草,这就是《兵临城下》被禁映的原因。白刃这才明白,原来是高层政治斗争从文艺界打开缺口拿文艺作品当靶子。
如果说,1965年江青、张春桥在上海指挥姚文元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诬蔑吴晗为彭德怀翻案,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那么,林彪委托江青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的所谓《纪要》就是开场的锣鼓。1966年3月19日,江青给林彪写信汇报有关座谈会以及《纪要》的情况。
林彪接到江青送去的《纪要》,三天之后给军委常委贺龙、聂荣臻、陈毅、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诸同志写信。林彪信中特别强调“十六年未,文艺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文艺这个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极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搞不好就会出修正主义。我们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定不移地把这一场革命进行到底”。
中共中央接到军委3月30日的请示报告后,旋即向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各党委、党组,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转《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
1966年5月,部队召开全军文艺工作会议,几百位文艺干部、文艺工作者在北京学习《纪要》。第一天晚上放映电影《兵临城下》,第二天开始批判。《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点了白刃和导演林农的名。《解放军报》整版刊载批判文章,文章上纲上线,罗列诸多罪状。单位开了斗争会,基层组织宣布对白刃的处理决定:开除党籍,开除军籍,行政降级。
全国再次掀起《兵临城下》热。这次的“热”是施加外力的批判热。“文化大革命”初始,白刃被打成“三反分子”、“黑帮”,大会批,小会斗。是年秋,押送甘肃天水。行前,造反派下令所有“黑帮”一律更名改姓,不准用原来的名字。在天水他们受到非人的待遇,除了弯腰、低头、喷气式,还有一种“接力赛”的体罚。所谓“接力赛”就是几个壮小伙子轮换架着一个“黑帮”不停地奔跑,直到累趴下。
1969年中共“九大”闭幕。尽管党章明文规定林彪是接班人,但他仍然迫不及待要抢班夺权。《兵临城下》又成了林彪、“四人帮”迫害周总理的目标之一。张春桥、姚文元指挥徐景贤的上海大批判组,抛出一篇《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挖空心思给《兵临城下》捏造罪状。
1970年夏,白刃被遣往湖南“干校”劳动改造。
1975年年初,周总理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四人帮”阴谋组阁,派王洪文去湖南韶山向毛泽东诬告周恩未总理。同时,发动第三次批判电影《兵临城下》。江青在北京军区一次高级干部会上歇斯底里地叫嚣:“白刃是什么人?白俄!”根据江青部署,报社准备好批判文章“引弓待发”。然而,王洪文诬告不成反遭毛主席痛斥,致使“四人帮”阴谋失败。第三次批判《兵临城下》只在上海和辽宁叫喊一阵子就草草收兵。
随着“四人帮”垮台,《兵临城下》再获新生。话剧重新排演,电影继续放映。白刃为夺回失去的十年创作光阴笔耕不辍,桑榆之年完成近百万字的作品。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写了《罗荣桓故事》,又参加《罗荣桓传》的编写,还出版了《罗荣桓元帅纪事》。80年代初,白刃去菲律宾探亲,滞留香港期间先后写了两部长篇小说《南洋漂流记》和《龙真人出山》。从香港和菲律宾回来后,先后出版散文集《香港见闻》和《永不凋谢的花》。改革开放后白刃经常往来于香港、深圳间,写了电视剧《好梦难圆》和《蓝色的海湾》。1996年白刃出版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续集。目前,他正在撰写回忆录《归国六十年》。
第205期《名人传记》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