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信函摘录

《解放军报》前社长刘宗卓同志给前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建础同志的信(片断):

    白刃同志的《战斗到明天》是你写的书评,吸引了我这个不大爱读小说的人。立即放下其他事情,如痴如迷地进入阅读。读后我在最后一页的空页上,写了读后附记:从九八年三月九日到三月二十四日,历时十六天,读完了这部长篇小说,当年山东抗日战争的情景,如历历在目,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回顾,并看到了当年投笔从戎在我身边包括我自己……

四川美术学院前院长龙实同志来函(摘要):

    我用几个白天和夜晚,一起读完,很有兴趣。读来感到亲切,仿佛又回到了抱犊崮山区,那山山水水,那风土人情,那艰苦斗争生活,又历历在目。你写得太好了!引人入胜。武工队的活动,大小战斗,前方后方,军对百姓,一个故事,都写的十分生动。人物众多,主角沙非写得最丰满,林侠也很有个性,茅盾说焦思宁写的模糊,这次也有进步,许多次要人物,甚至跑龙套的都有嘴有脸。谢打仗,虽然都有机枪、手榴弹、炸药包,但一点也不单调,五次战斗各有特色……全书可谓是全面反映敌后军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一部史诗,不可多得的杰作,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

原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那狄同志来信(摘要):

    《战斗到明天》我在历经前夕读完。整个抗日战争都是在山东度过的,一边读一边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和在一起的老战友们,倍感熟悉和亲切,对你保留那么多生动的写作素材,完成这样大部头的巨作,我是衷心佩服,并向你致贺。……我觉得书中从几个人物和鲁南地区,反映敌后山东战争形势及几个知识青年的成长,写“史”的味道很浓,也成功。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院刊编辑、《茅盾评说》的作者欧家斤同志来信(摘要):

    《战斗到明天》续集,有吸引力,使人想看下去,我断断续续看完了。总的感觉:① 讲究词的使用,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② 情节上张驰有度,控制很好;③ 沙非人物形象饱满,历经磨难,平凡中透出真实;④ 既突破性的禁区,但又不故意渲染,即性的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这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尚属少见;⑤ 整部作品是爱国主义与革命理想主义的颂歌。

前《解放军报》负责人刘宗卓同志的爱人刘玉华(记者、编辑、作家),来电话说:

    刘宗卓同志以前不大看长篇小说,这次看《战斗到明天》白天黑夜看,看得很高兴。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