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文集/第六卷 纪实文学
罗荣桓元帅纪事
同林彪的斗争
罗荣桓元帅一生中,多次与林彪共事。早在井冈山时代的1930年,罗荣桓任红四军政治委员,林彪是军长。以后在红军一军团,在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东北野战军,林彪是军事指挥员,罗荣桓负责政治工作。
罗荣桓胸怀坦荡,肚子里面能撑船;林彪心地狭窄,眼里容不了一粒砂子。罗荣桓对林彪的为人十分清楚,遇到分歧,总是从团结出发,尽量尊重林彪,维护他的威信,但对重大问题从不退让,坚持党的原则。
1946年,四平保卫战以后,我军指挥部撤退到吉林北面舒兰,蒋军猖狂向北进攻,林彪对东北局势失掉信心,打电报给哈尔滨的东北局,提出要去辽南打游击。罗荣桓知道了十分着急,当时哈尔滨的机关准备撤到佳木斯,火车都准备好了,如果林彪再去南满,东北局分成两摊子,局面更难收拾。他说总司令不看全局怎么行?马上派人去舒兰劝说。跟着,高岗和谭政代表东北局,接林彪回哈尔滨。东北局利用八天停战时间,召开“七七会议”,总结了工作,稳定了局面,罗荣桓才放心去莫斯科开刀,切除长了肿瘤的左肾。
1947年,东北我军发动了夏秋冬三次攻势,歼灭蒋军30万人,解放了广大城乡,50万蒋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及附近据点。
先打长春、沈阳,再打锦州?还是先解放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再回师歼灭沈阳和长春的敌人?成为战略方针争论的焦点。
林彪一直主张先打长春。1948年5月下旬,他集中两个纵队试攻长春,没有奏效,改成长围久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一再来电要部队南下北宁路,先打锦州,林彪犹豫不决。7月间东北局常委开会,决定南下作战。9月7日毛泽东发来《关于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提出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要求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东北野战军各纵队纷纷南下,包围锦州及外围据点。林彪接到葫芦岛蒋军增加4个师的情报,就动摇了打锦州的决心。他不同任何人商量,于当晚22时,以林、罗、刘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出加急电,提出锦州如能迅速攻下,仍以攻锦为好;但强调长春比前好打,想回师打长春。要军委考虑。
10月3日早晨,罗荣桓从参谋长刘亚楼口中知道这件事,又气又急,立刻拉着刘亚楼到林彪住处,与林彪做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据理力争。
林彪也感到不妥,叫秘书去追回那份电报。秘书回来报告,电报已经发出去了。
“怎么办?”参谋长问。林彪不吭气,罗荣桓回答说:
“不要等军委回电,我们重新表个态,说明仍然要打锦州。”
林彪不动。刘亚楼请罗荣桓拟电稿。罗荣桓当场写好,林彪过目时,把“前电作废”和检讨词句删掉,以林、罗、刘名义签发。
电报说:“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们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歼敌一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电报是3日上午9时签发的,军委领导同志看到,已是4日凌晨1时半。在这之前,由毛泽东拟稿于3日下午5时和7时,接连发来两封批评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想法,分析打锦州的有利条件,要求迅速打下锦州,只要打下锦州,便取得战役上的主动权,迁延过久,有处于被动地位之危险。
刘亚楼看了军委来电后说:“果然挨批了!罗政委的意见还是正确的,幸亏又发了电报。”
5小时后,毛泽东收到罗荣桓拟搞的电报,于4日上午6点钟复电,表示“甚好,甚慰。”“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毛泽东再次指出过去南北分兵没有重点的错误,回头打长春更是绝大的错误,应从中取得教训。
由于罗荣桓及时劝阻和毛泽东的批评,林彪坚定了攻锦州的信心,我攻击部队勇猛冲杀,打援部队顽强堵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我军于10月18日解放锦州,歼敌12万人。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罗荣桓在沈阳主持草拟向党中央的作战情况综合报告,提到林彪曾一度动摇的事,文词委婉地说,蒋介石到沈阳亲自指挥,从华北抽调5个师海运葫芦岛,“加上锦葫原有之4个师计9个师,企图由锦西向北驰援锦州,这曾使我们攻击锦州之决心一度发生顾虑……但这一过程共两三小时即确定仍坚持原来之决心不变……”
报告刚起草完,正好林彪进屋,罗荣桓指着上面那段话,请林彪过目。
林彪正因辽沈战役胜利而兴高采烈,看了那段轻描淡写的检讨,马上拉长了脸,将稿子往桌上一扔,气冲冲地走了。
林彪显然不满那段揭他疮疤的话,由于罗荣桓的坚持与说服,刘亚楼支持罗荣桓的意见,林彪不得不同意签发这份报告,但心里暗中记恨。
建国后,罗荣桓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工作繁重,卧病不起。1956年辞职,推荐谭政同志出任总政治部主任。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直言被罢官。罗荣桓因病未出席,接彭真从庐山来电话,说毛主席准备让林彪接任国防部长,征求罗的意见。罗荣桓说,国防部长外事任务较重,林彪身体不好,不宜担任这一职务,建议贺龙任国防部长。彭真向毛泽东报告罗荣桓的意见,未被采纳。
林彪当了国防部长,主持军委工作以后,为了实现篡党夺权的野心,大力推行个人崇拜,提出学习毛泽东著作是学习马列主义的“捷径”、“窍门”,要“带着问题学”、“立竿见影”。后来又提出“顶峰论”、“三八作风”、“四个第一”、“三十字经”和背语录一系列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
所谓“三八作风”,是1939年毛泽东为抗大的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三句话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谭政觉得和三八妇女节容易混淆,提出商榷。林彪在会上点了谭政的名,又加上别的罪状,把他打成反党宗派集团。林彪整了谭政,矛头也是对着罗荣桓,他指责的两条罪状——搞文化教育和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罗的主张。
1960年底,中央决定由罗荣桓重新出任总政治部主任,林彪不高兴,不让在报上公布。1963年,新华社要发表我军领导人名单,罗瑞卿和肖华都主张公布罗荣桓的任命,林彪仍然不同意。罗荣桓感慨地说:“看来我这个主任还是不合法的。”
罗荣桓重新出任总政主任,对林彪那一套学习毛著的提法不以为然。林彪刚愎自用的个性,当时正红得发紫,又得到毛泽东的信任,想纠正他的错误很不容易,但这又是关系全党全军的学风,不能任其发展。他曾对总政副主任梁必业说:“带着问题学,在毛选中找答案,提法不妥当,比如两口子吵架,发生了问题,如何在毛选中找答案?还是学习立场、观点、方法。”他还对总干部部长甘渭汉说:“把毛泽东思想说成当代思想的顶峰,那就没有发展了。”
1961年2月,罗荣桓和贺龙一同南下,到部队进行调查研究,在南京连队了解战士生活,问战士们怎么理解带着问题学?战士们答不上来,连指导员说,支委会研究来研究去,不知该怎么学才能立竿见影。
贺龙说:“上面是那么讲的,你们下面学习的时候,要灵活应用嘛!”
罗荣桓说:“毛主席著作,你们要认真学习,注意联系实际,领会精神实质。至于见不见影,何时见影,先不要考虑它。”
3月初,罗荣桓到长沙,接见几位连营干部,又向他们提出同样的问题。他对政治干校的领导干部说,学毛选要根据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学员中有很大一批是建国后入伍的,要多学点党史。不然,毛选就读不进去。
这时候,罗荣桓对林彪新主张的“背一点东西”、“最精辟最重要的话背下来”,也产生怀疑。他认为这办法是把毛著教条化,他尖锐地指出:“用教条主义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那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罗荣桓明确认识到林彪的提法,背离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回到北京,《解放军报》写了一篇他和贺帅视察部队的新闻稿,其中有他在长沙的讲话,征求他的意见。罗帅向来不喜欢自己的名字见报,这次破例同意发表这篇报道,无疑是公开向林彪打个招呼。
4月下旬,林彪指示“《解放军报》应经常选登毛主席有关语录”,军报准备“五一”开始刊登,看来对林彪提意见,已经是刻不容缓了。4月13日军委召开常委会,有项议程是讨论《合成军队战斗条例概则》草案,出席会议的常委有贺龙、罗荣桓、叶剑英、罗瑞卿和林彪。刘亚楼、张爱萍、彭绍辉、梁必业等列席。讨论《概则》草案时,林彪问大家有什么意见?
罗荣桓说:“带着问题学毛选,这句话要考虑。这句话有毛病。”
林彪佯作不知:“这句话在那里呀?”
罗荣桓示意梁必业,将有关的段落读了。
林彪板着脸孔,恶狠狠问罗荣桓:“那你说应该怎么学呀?”
罗荣桓坦率地说:“应当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实质。‘带着问题学’这句话改掉为好。”
林彪半晌不吱声,看到无人发言,阴阳怪气地说:“不好,就去掉嘛!”
罗荣桓接着说:“还是去掉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一定要从根本上学,融会贯通。要学习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实际……”
没等罗荣桓说完,林彪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喊着“好吧!散会!”站起来拂袖而去。
与会的元帅们和将军们,对林彪的突然发作,感到惊讶。罗荣桓竭力克制愤怒,拿着文件的手有点发抖,踏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会议室。
会后,罗荣桓连日心情不好,不时自言自语:“讨论问题嘛,为什么这个样子?”“难道学几条语录,就能把部队建设搞好?”夫人林月琴问他怎么回事,他摇头不语。
对这个大原则问题,既然林彪听不进去,只好向中央反映。罗荣桓打电话给总书记,邓小平感到问题十分重要,拿到书记处会上讨论,大家一致赞成罗荣桓的意见。1977年邓小平提起这件事说:“两个‘凡是’不行……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
林彪气冲冲离开会场以后,经常发火,暗中计算对罗荣桓进行报复,想给他扣上“反党”帽子,寻找攻击罗荣桓的“炮弹”。
1960年10月28日,罗荣桓在政治学院讲话,批评部队有些人不关心地方工作说,在山东,农村劳动力减少百分之二十,牲口由600万降到2万头,许多土地荒掉了,部队为什么不反映?这样大的灾荒,一平二调共产风,不反映怎么行?
几天后,总参动员部长傅秋涛,到罗荣桓家汇报民兵工作,谈到某省军区副司令下去检查工作,了解一个县非正常死亡3万多人,回去未向党委反映。有个秘书问动员处长为什么不反映?处长说,首长不敢反映,我也不反映。
罗荣桓听了,心情沉重,严肃指出,这是个党性问题。第二天,中央发来由周恩来主持起草的关于农村工作“十二条”,要求坚决以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为中心,开展整风整社运动,彻底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打骂群众的国民党作风。罗荣桓立即将肖华请来,研究如何贯彻,决定发一个指示,并以总政名义写个建议,提出各地驻军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参加一些地方工作,及时反映驻地人民的政治思想动态等问题。经中央书记处同意,总政立即向部队传达。
军队向地方工作提意见,一年前彭德怀做过了,结果被罢官。如今罗荣桓又这样做,林彪抓了把柄,向毛泽东写了报告,说通令发下去后,各地驻军与地方党关系容易弄坏,对于党的统一领导不利……可能发生全国性的军队与地方对立。毛泽东批示肖华,照林彪的意见办理,总政那一建议停止执行。本来事情早已了结,可是林彪为了打击罗荣桓,又翻出来当“炮弹”!
有一天,林彪当着罗瑞卿和海军某领导人的面,咬牙切齿地说:“罗荣桓的思想可不对头呢!他躲着我,主张军队向地方开炮,这不是反党吗?”
罗瑞卿和海军那个干部听了不语。林彪看他们不表态,突然气汹汹地对着罗瑞卿说:
“听说你也是这样主张,我就是反对你们!”
罗瑞卿看过总政给中央的报告,根本不是什么向地方开炮,于是回答说:“我没有。”
林彪逼着问:“没有?怎么没有?有文件为证!”
罗瑞卿只好回答:“要是查到我有这样的主张,我承担责任。”
海军那个干部见此情景,起身告辞。林彪对他说道:
“就照我刚才说的搞,别的不要听。一个新生事物,总是有人反对的。”
林彪说的“新生事物”,指的是“带着问题学”那一套。
第二天清晨,林彪给罗瑞卿打电话,要他对这件事保密,还假惺惺地说“为了保护罗荣桓的健康”。其实是怕罗荣桓在党内有极高的威信,怕整他毛泽东不会批准,反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一面叫罗瑞卿不要公开,一面继续攻击罗荣桓反党,甚至说他反对“带着问题学”,就是反对毛主席。
暗地里,林彪指使他的老婆叶群,放出谣言,说林彪把解放东北的功劳,分了一半给罗荣桓。谣言造的十分拙劣,说明林彪贪天之功,把解放东北的胜利记在自己账上。而罗荣桓早在辽沈战役后的政工会上指出:我军的伟大胜利,是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也是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斗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援的结果。至于讲到领导者,这就要看到十九位中央委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作用。
罗荣桓大公无私、肝胆照人;林彪胸怀狭窄,阴险小气。罗荣桓逝世三年后,林彪仍不放过,“文革”开始,他叫叶群在总政治部大会上,宣布罗荣桓“反毛泽东思想”,把罗荣桓长期领导的总政打成“阎王殿”,把总政主任肖华打成“大阎王”、许多部长打成“判官”,胡说罗荣桓夫人林月琴组织了一个“寡妇集团”,把她赶出了北京。?おお?
1987年6月写于北京